close

>>

翰林社會四上6-2民俗活動(皮影戲簡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1UUM8SrFA

 

前言: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使用平面的、關節可動的、鏤空的人形,並將其置於光源與半透明屏幕或布簾間,用以敘說故事及娛樂的傳統表演藝術。

  在以往電影、電視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的起源推估在約西元前一千年,在中國中土漸漸因緣際會發展起來的。

 

  事實上,不少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方士李少翁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隨即設帳弄影以招嬪妃李夫人的亡靈(註一)。因此陝西皮影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

  或者更早以前,楚漢相爭,張良在城牆上設置人影,企圖欺矇敵人。漢文帝時,宮人將梧桐葉剪成各類人影形狀映照於窗紗上,哄太子開心。林林總總,漸漸累積出來的智慧。

  除了漢武帝時設影招魂與亡靈有關,在唐朝五代之時,也有類似情況,唐代俗講僧在佛寺利用燈影說理和超渡亡靈。漸漸也發展起皮影與宗教的密切關係。

  其實一直以來,所有的戲劇活動一開始都與宗教有關,一點也不足以為奇,其他的偶劇劇種也是,近三百年開始流行於福建、台灣的布袋戲(掌中戲)不也是多展演於酬神祭祀場合。流行幾千年的皮影戲與宗教結合也是必然的了。

歷史沿革

  中外許多學者都一致考證皮影戲是由中國外傳,二千多年前就已經在中國流行起來了,既是與宗教度亡靈扯上關連,不免就會傳至印度、中南半島,印尼等國。現今泰國皮影戲的樣貌與中國的形式最接近,服飾與擺夷人的尤其接近。

  另一途徑即是元、清兩朝代時期的傳播。先是十四、五世紀蒙古人傳至土耳其,再往希臘、北非傳。十五世紀時,皮影戲已土耳其其蘇丹宮廷裡最受歡迎的娛樂了。

  十七世紀再由義大利傳至西歐國家,在法國大受歡迎,十八世紀再由法國傳至英國。晚近二十世紀,德國、奧地利也有皮影戲傳入,奧地利的劇團還以硬塑膠片刻出人形演出,區別於皮與紙的材質。

  美國是最後傳入的,但收藏皮影文物與研究卻是西方國家之冠。

  而台灣的傳入有說是明鄭時期隨鄭成功軍隊傳入,也有說是清朝乾、嘉時期傳入台灣中南部之後,開始流行。

 

藝術形式

  皮影戲的發源傳說雖紛紜,但很明確的在唐朝宋時期倒是已經發展成熟,頗具規模了,至少在唐玄宗創立梨園時,皮影戲就在表演項目之中。

  白居易《長恨歌》: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至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上瓊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上列詩句中道士招魂的方式,所謂的招來楊貴妃魂魄,與漢武帝時方士招魂伎倆相同。換句話說,可以做到如此的神秘的藝術,唯有皮影戲而已,因為皮影戲就是利用光和影來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以此來達到所謂皮影戲的神秘色彩。

   在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註二),還有所謂的「喬影戲」或「手影戲」的記載,簡單來說,就是現在的「皮影戲」。而宋朝民間中的「瓦子」( 瓦子,是宋朝興起的表演營業場所,有各種豐富的演出,伴隨著各種商販。)也常常有皮影戲來演出,並且頗受人民喜愛。我們知道,唐宋是中國在藝術方面的輝煌時期,有了君王的提倡加上民間藝人的發展,皮影戲可說是在這兩個朝代期間奠定了它的藝術價值。

 

  此外,在元曲中,有一些曲牌名和皮影戲唱腔的曲牌是一樣的,但是不是那個時代的唱法就不得而知了,還是後代的藝人模擬所創,也或者是後代之人有所改編,難以查證。畢竟元曲唱法已亡失(如同宋詞曲牌已消失,只留下歌詞。),皮影戲唱腔是否真的保留了元曲的唱法,也就無從考證。

  宋代以後直至明清,皮影戲一直盛行,不但宮廷流行,民間也喜愛,流行的地點越來越廣,普及全國各地。

  除了一開始的宗教、祭祀形式,戲曲無論任何展演形式,內容包含歷史故事與民俗風情,表彰忠孝節義,出將入相,貶抑奸險邪惡,多是做人基本道理入戲來教化人心,皮影戲當然也不例外,總是以善為主軸。傳奇小說流行之後,皮影戲劇本內容當然也就多了靈異、鬼怪、公案,歷代君臣之類。

  皮影人物材質製作也從一開始的紙本演變成皮(羊、牛、驢)製,繪製模式也不是整片,而是鏤空線雕花紋,工序繁雜,這樣透光效果才好。演出時才不會漆黑一片。明清時期皮影戲的流行已經到了有錢人私人豢養工匠及演出者的規模。因為皮影戲班從簡單的三人團體,到稍具規模的團,人數也不會比明代開始流行的崑曲,還有清末流行的京劇,或是地方戲曲複雜,有錢人戲班子都養了(紅樓夢裡就榮國府養戲班子的描述。),皮影戲有甚麼養不起的。清朝皇宮裡更是盛極一時。

發展傳承

  皮影戲除了演出時的劇本內容,是教化也好;酬神也好,私人豢養戲班只為娛樂也好。是有其他的藝術價值,包含繪畫、雕刻、音樂、歌唱,以及歷史文學。已經脫離農忙之後的鄉野娛樂範疇了。更加精緻的走入廟堂,甚至跨界的結合電影或是舞台劇。

  皮影戲在清末動盪不安的環境下,朝廷怕聚眾滋事,一度打壓,抗戰之時又中斷發展,抗戰勝利後,才漸漸各個社團復社,大陸現在非物質文化的保留不遺餘力。台灣皮影戲則在在地仕紳的護持下發展得有聲有色。

  近年又有文化跨界的融合展演,皮影戲也延伸出另類藝術。例如:大陸在1983年以皮影戲的概念加上剪紙藝術造型製作的動畫,<火童>(圖九~十一),或是模仿皮影戲概念拍成的電影,真人版利用光線投影製造剪影效果拍成的「光影戲」,如法國電影<王子與公主>都是由皮影戲概念延伸出來的(圖十二)。後來還衍伸舞台版的光影戲<王子與公主>。

  2006年台灣劇團無獨有偶邀請美國重量級劇團來台演出<光影嬉遊記>即是利用所謂的光影戲,真人與影偶同台表演,後台有光源做疊影效果,類似電影淡入淡出的拍攝手法,場景疊場景,達到表演現場場景融合的戲劇張力,而且燈光會隨著角色隨時移動,製造影像忽大忽小的特殊幻影。不同於傳統的皮影戲,小影窗且平面影偶。光影戲是由真人演員,戴著特製獨特造型面具,在10公尺寬、5公尺高的特製大螢幕(德國訂製,重21kg)前,配合燈光、佈景轉換,以及現場音樂、人聲,外帶熱鬧演出特效。把皮影戲當成立體電影演出,所呈現的精采畫面,會讓觀賞者驚奇不已。

 

  藝術的發展,總會融合在地風俗,以及當代的藝術風格走向,皮影戲也不例外,傳統製作的精神仍會保留,材質創新與融合,就如現代塑膠取材容易,可以賽璐璐片來製作,透光效果也好,也是不錯的選項,其他背景道具也有更多的創意,故事情節可改編,賦予新的意義。

  要滿足觀眾嘗鮮嘗新的想法,不斷的創新、融合,跨界,才能替皮影戲找更多出路。

 

 

 

>>>>

(註一)

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產後體虛,很快就病逝了,不過漢武帝很思念她,想再看到她美麗的面容,文人東方朔就給了他一片「夢草」。據說這種草能夠應驗夢的好壞,漢武帝拿著它真的在夜晚夢到了李夫人。此外,《漢書》中記載了漢武帝曾為李夫人招魂,方士李少君用了十年找到了可以附上魂魄的石頭,雕刻成李夫人的樣子放在輕紗幕後,漢武帝果然像看見了李夫人一樣,不過被告知不能靠近。之後漢武帝還命人建造了夢靈台紀念李夫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4qkxym2.html

(註二)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 「崇、觀以來,在京師瓦肆伎藝,…童十五,趙七,曹保義、朱婆兒、沒困駝、風僧哥、六姐、丁儀、瘦吉等弄皮影戲。…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不同於傳統的皮影戲,小影窗且平面影偶。光影戲是由真人演員,戴著特製獨特造型面具,在10公尺寬、5公尺高的特製大螢幕(德國訂製,重21kg)前,配合燈光、佈景轉換,以及現場音樂、人聲,外帶熱鬧演出特效。把皮影戲當成立體電影演出,所呈現的精采畫面,會讓觀賞者驚奇不已。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皮影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A%AE%E5%BD%B1%E6%88%B2

弄影一甲子——皮影戲藝師張德成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9bcbf7cc-f751-4f9c-b161-3842d03fa455

>

光影嬉遊記

http://web.pts.org.tw/php/mealc/main.php?XMAENO=1225&XMBENO=1923

>

歐亞各國偶戲

https://kmsp.khcc.gov.tw/home02.aspx?ID=$4012&IDK=2&EXEC=D&DATA=85&AP=$4012_SK-40

>>>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http://16award.taishinart.org.tw/zh-tw/award/15

 

水墨動畫https://www.itsfun.com.tw/%E6%B0%B4%E5%A2%A8%E5%8B%95%E7%95%AB/wiki-9314755-8968335

 

火童動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q3TlIYbwI

 

皮影戲的起源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8800033/s1/s11/s1101.htm

 

中國皮影戲

https://factpedia.org/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E7%9A%AE%E5%BD%B1%E6%88%8F&variant=zh-hant

 

>>>>>>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一>中國傳統皮影人偶-牛皮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二>江南風格皮影戲紙偶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三>印度的皮影戲偶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四>土耳其戲偶哈希瓦(Haciva)(駱駝皮)

  可以很清楚看到它們色彩豔麗,是紅黑藍三大主色。但和東南亞影偶不同的是,它並不是印度影偶的一體成形。哈希瓦(Haciva)影偶有四片牛皮組成。可以明白影偶需要兩支簽桿來演出。另外土耳其的戲台與台灣類似,演師必須站著演。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五>泰國戲偶-濕婆神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六>印尼-爪哇戲偶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七>現代皮影戲~西遊記

背景道具製造毛邊效果,貌似水墨畫。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八>現代皮影戲-<光影嬉遊記>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九)

1983中國大陸製作的動畫「火童」,以剪紙的人物造型為卡通造型設定。側面形象與皮影戲雷同。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十>火童的一幕,衣服頭飾與雲貴一帶少數民族服裝類似。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十一>人物造型以剪紙藝術又類似皮影戲模式的動畫「火童」,與泰國的皮影戲戲偶造型頗有幾分類似。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十二>法國導演Michel Ocelot所編導的動畫「王子與公主」

神秘浪漫的皮影戲

<圖十三>法國導演Michel Ocelot所編導的動畫

  共分為六個段落,以三人的製作團隊,在討論故事劇情並演出, 作為各段故事的串連,依序為:鑽石公主、哈姬蘇女王與無花果少年、女巫、寡婦織子、殘酷女王與法布鷺訓練師、青蛙王子與蛞蝓公主。

  風格採用四、五o年代流行於東歐的剪影畫風,雖然畫面不似商業動畫來的華麗, 視覺效果卻別有一番色特,結合更多繪畫的效果。

皮影戲介紹-操偶

 

王子與公主

。。。

【优质国产动画】 《火童》

 

 

 

戲中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